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规划
文章来源:admin   发布日期:2013/12/4 18:01:00   浏览次数:2896
 

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规划

(一)第一阶段:2010-2012

 “中心”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设,达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申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建设

关于“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建设,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根据“中心”的研究方向拟订研究计划和重点课题,编制和发布研究中心的课题指南;

2)组织“中心”专兼职人员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保障“中心”研究成果上层次、出精品。计划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3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科研项目20项,科研项目经费100万元以上。

3)以四川理工学院主办的《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四川省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主办的《食品与发酵》 “川酒发展研究”专栏为主要阵地发表研究成果,办好“两刊一栏”,适当的时候创办中心学术刊物。

4)编制“川酒企业名录”和“川酒发展研究”丛书,撰写相关学术专著、高质量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

2.“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

“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坚持“开展学术活动、推进学科前沿、酝酿理论创新、聚焦实践需要”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维护好 “中心”的网站,做好信息中心。建好“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的网站,使之成为川酒研究的资料信息中心、中国酒业研究及学术交流平台。

2)主办和承办各种相关学术会议:“中心”每年举办省级学术研讨会1次;三年中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次、相关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中心”还将积极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每年参加国内国际各种相关学术会议。

3)“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酒业企业,尤其和省教育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合作交流;接受和派出研究人员做客座研究。

4)积极为政府、企业和相关研究团体提供信息服务。

3.“人才培养中心”的建设

1)通过对中国酒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研究课题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以推动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队伍水平的提高。通过建设使研究队伍在现有基础上年龄、职称和学历学位结构有明显改善,建立3-5个有一定特色的研究团队 。

2)吸收优秀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中心”课题研究。

3)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研究中心将和相关学院联合申报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点。

4)每年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本科毕业生100名和硕士研究生20名以上。

5)面向社会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以传播、弘扬中国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和讲座。

4.“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

“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中心”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中心”存在的主要价值的体现,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各种规划研究课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协会提供信息资料,促进行业的发展。

2)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实践咨询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推荐“中心”研究人员担任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的顾问,或者到相关单位挂职,直接服务于地方建设。

5.“中心”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场地、设备等研究条件有明显改善。

(二)第二阶段:2013-2018

3年建设基础上,再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出一批在全国相关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研究成果,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研究中心,力争达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条件。主要工作如下:

1.扩展研究范围,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首先,研究对象上,从白酒扩展到全国各种地所有酒种;其次,从研究范围上,由四川为主扩展到全国各地;第三,开展大量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国际性比较研究,为中国酒国际化提供咨询和服务。第四,计划承担国家级项目2-3项、教育部研究项目4-5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地厅级项目20项、横向科研项目50项,科研项目经费300万元以上;编制“中国酒企业名录”和“中国酒发展研究”丛书,撰写相关学术专著、高质量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研究成果应具有国内前沿水平和较大学术影响。

2.学术交流制度化

“中心”计划每年举办1次省级学术会议,每2年举办1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每3年举办1届国际学术会议。“中心”还将积极派遣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各种相关学术会议,可能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国际酒业学术会议以及出国考察、访问。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培养数名在其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沿水平,有较大学术影响,能独立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川酒产业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硕士研究生;与其它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出一批层次高、业务精的后续研究队伍,使“中心”成为本领域的全国性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