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酒能助药性?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发布日期:2017/9/13 17:08:00 浏览次数:3335
为什么酒能助药性?
作者:劲牌公司保健酒技术部 殷涛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1日
中医学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香醇,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宜引药势,且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有健脾胃消冷积、矫臭矫味之功。现代医学也认为:酒能扩张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酒制中药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需要而立的炮制方法之一。
在应用中药时, 经过合理的酒制加工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酒制对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性能两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中药酒制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1、分解转化药物的有效成分,降低或缓和原料的副作用。如生何首乌,甘寒有小毒,有致泻的副作用。经酒制后,其致泻成分蒽醌衍生物被水解为无致泻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从而消除了副作用。乌梢蛇、紫河车、蛤蚧等中药,内含大量蛋白质及脂肪,有腥臭味,不利服用。经酒制后,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被破坏,脂肪中所含挥发性成分也大多失去,而酒性香醇,从而达到矫臭和利于服用的作用。
2、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缓和药物生理活性。如生大黄,为泻药,主含结合性大黄酸及鞣质,其致泻成分主要为大黄酸及其类似物,而鞣质主要为收敛止泻作用。经用酒制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可减少30%~50%,而鞣质成分减少甚微,从而使泻下作用缓和而收敛止泻作用相对稳定,可适合于老年及体弱患者缓泻之用。
3、提高有效成分溶出量,增强原药生理活性。酒为良好的有机溶媒,能增加某些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量,从而增强药效。如生地黄用酒蒸制成熟地黄后,酒溶解其有效成分单糖,其溶出量熟地黄比生地黄高出2倍多,从而增强补益精血作用。熟地黄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氧化碳中毒性肝炎具有保护作用,能防止其体内肝糖原的减少。川红花,经酒制后,其止痛有效成分总色素浸出量比未酒制前提高10%。
4、消除分解酶,保持或提高原药性。如黄芩,其抗菌消炎有效成分为黄芩苷和异黄芩甙,但同时也存在能酶解有效成分的黄芩酶。经用酒制后,黄芩酶则失去活性,且水浸出的有效成分量比生黄芩高出16.7%,其抑菌消炎作用也显著提高。
二、中药酒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常用的一些苦寒清热药黄连、黄柏、大黄等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寒性,并借助酒的性能而引药上行。临床多用于治疗上焦病证。如大黄生品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的作用,而酒制熟大黄则缓和寒下,使药力上升,而用于泻心火、肝火等热证,故有酒制升提而制寒之说。一般眼科常用的清热苦寒药黄芩、黄连、黄柏等多选用酒制品。
2、调整原药性味以引药归经,加强作用。如丹参性味苦寒,入心、肝经,以酒炒后,借酒温行之性,增强入肝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之功。又如川芎、当归、威灵仙、牛膝等活血通络、祛风湿止痛药,用酒制可借酒辛散走窜之功而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清代5药品辨义6载:威灵仙,拌酒治两臂痛。
3、降低原料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常山,苦寒有小毒,为常用抗疟药,但生服易刺激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经用酒制后,苦寒之性减且能抑制呕吐之副作用。又如大腹皮,明代5景岳全书6载:凡用者,必须酒洗,炒过,恐有鸩鸟毒也。
4、增强温补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如中医常用的地黄、山茱萸、女贞子等补益药,经酒制后可缓和其酸涩性,使其味转厚,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当归、乌梢蛇等经酒制后能助其活血通络之功。
综上所述,酒制对中药的药效影响很大,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酒制中药的研究探索,有利于中医遣方用药,提高药效。对于宏扬祖国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蜀酒文脉...[03-25]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03-24]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邛酒发展工...[03-05]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德阳酒业协...[01-09]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01-09]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第四届大美...[12-28]
- 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召开2024年度下半...[12-13]
- 川酒成都产区 打造中国酒类价值新高地[12-12]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四...[11-28]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大邑县第五...[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