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规划(2012-2020)》
2012-2020期间是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四川理工大学的关键时期,也是经管学院提高办学层次、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促进学院跨越式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四川理工学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川理工〔2011〕47号)、《四川理工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川理工〔2011〕56号)、《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政发〔2012〕2号)的总体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实际,特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规划(2012-2020)。
一、背景分析
(一)基本状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企业发展与创新、产业组织与规制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和2013年招生方向7个:工程与项目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国际商务管理、技术经济评价(不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他学院招生方向);拥有校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
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7个本科专业和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金融与证券4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4500人左右。
办学30多年来,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创新性和特色始终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川南地区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需求为核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特色。川南地区是四川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依托学校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传统学科优势,经管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主要围绕川南地区的区域发展、产业组织、企业管理、特色资源等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弥补了省内在此区域研究的缺陷。
2.产业特色。川南地区的白酒、盐业、化工等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我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始终围绕上述领域的需求,形成了一批紧跟学科前沿、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社会适应性强、具备相应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3.学科特色。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与分析方法,从“区位—资源—经济—环境—科技”复杂系统的视角对川南地区传统产业及企业组织进行研究;注重基础理论与方法对应用研究的引领和应用研究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支撑。
4.专业特色。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学为主的管理类和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代表的经济类本专科专业,经济管理专业之间体现了充分的互动与融合,为建设经济学专业群、管理学专业群和交叉专业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基于学校在轻工、化工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又有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的支撑,经管学院在“2012-2020”期间将继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科研平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新专业酒店管理(本科)之后,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方面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国家对硕士授权点的改革对我院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原来的二级学科授权点申请改为一级学科授权点申报。学院虽然已经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授权点,但要进一步获得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授权点,则面临没有二级学科支撑,在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方面还有待攻坚,进一步的则是制约了我院专业学位的建设;要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学科群将面临巨大困难。
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涉及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专业目录有较大调整,经管学院必须抓住专业目录调整和重新备案的时机,在现有专业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对经济学、管理学本专科专业进行重新布局和规划,逐年增加相关专业。
机遇多于挑战、挑战源于机遇。我校具有在轻工、化工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和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工业“7+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中高层次带头人少,梯队建设在各学科和专业分布不均衡,有些学科专业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从高水平大学对专任教师要求看,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的业务水平需整体提高,师资队伍需加快建设步伐。
2.调整和完善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从学科结构看,虽然目前已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但该学科点对经管学科的影响力有限,只能支撑2-3个专业学位点的建设;而可以大规模拓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距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学科布局、学科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和相关学科的培育。从专业布局看,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学仅有1个本科和1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不足600人(不含黄岭校区学生,下同);管理学有6个本科和3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约2500人;而且,在校生在各专业的分布不均衡,如会计学专业就达935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仅110人;部分专业招生困难,部分专业就业预期饱和。经济管理本专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难以对接与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3. 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目前,学院人均承担教学科研项目数量及高层次教学科研课题少。教学科研原创性、创新性不够,应用性研究较为薄弱,教学科研整体实力急需提高。
4.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目前学院虽有一个综合实验室,但规模较小,还不能满足教学和实验的需要,学院虽然在进行“经管学科创新与仿真实验平台”建设,但该项目的实施对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 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及国家急需产业领域的学科专业生长点不足,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与相关专业特别是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规划思路
根据学校发展“十二五”规划、学校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经管学院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建设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省级教研平台、协同创新团队为主要任务,提升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和引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规划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学科建设
到2020年之前,经管学院将优化学科体系,突出建设重点,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在学科群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全面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获得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目标,在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领域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框架,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以学科团队为基础,以专业学位为重点,以重大课题为牵引,积极培育和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提升经管学科在校内、省内的影响力。促进经管学科与我校传统学科的融合,大力发展学科交叉、学科群交叉,突出学科方向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灵活性,把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注重以点带面,实现经济管理学科群的整体协调发展。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对接,提高经管学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1.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
2013-2015年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环境经济与管理、工程与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3个二级学科,使该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总数达到8个(包括经管学院已设置的企业发展与创新、产业组织与规制,法学院已设置的法治系统工程,计算机学院可设置的信息管理和理学院可设置的统计与决策)。到2020年,在学校被确定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的情况下,具备申报博士点的基础。
2013年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区域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国际贸易学6个二级学科。
2013年申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法学院、人文学院联合),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管理4个二级学科。
2015年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5个二级学科。
2017年申报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
2.专业学位点建设与申报。
由于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员,须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3年或3年以,或高职高专毕业后工作5年或5年以上,因此,专业学位点优先建设和申报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等一级学科的项目管理、工业工程、金融、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应用统计学等专业学位;而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要求必须有博士点的支撑,暂不予考虑。具体安排如下:
2013年,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与相关工科硕士授权点为基础申报项目管理、工业工程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5-2019年,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基础,申报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其中,重点建设税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和审计硕士。
2015年,以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基础,申报公共管理硕士。
2017年,以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基础,申报应用统计硕士。
2017年,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商管理硕士;以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基础,申报旅游管理硕士。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以本科专业备案为基础,以新专业申报为主线。从2012年起,每年新申报1-2个本科专业。到2020年,在现有7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科专业达到16个,专科专业不再保留,控制本科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使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控制在5000左右(含一年级新生),研究生达到750人以上。具体地:
管理类专业新申报:酒店管理(2012)、财务管理(2013)、物流管理(2014)、审计学(2015)。
经济类专业新申报:金融工程(2013)、税收学(2014)、经济统计学(2015)、投资学(201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7)。
届时,经济类专业有6个,管理类专业有10个,实现基本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均衡发展。
五、建设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具体承担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任务的重要力量,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到2020年,经管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
1.扩大教师规模。经管学院目前专任教师在80人左右,按照上述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学生规模扩大的规划,教师规模需逐步扩大,到2020年,专任教师需达到120人以上方能满足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2.提高教师水平。以教学队伍、科研梯队建设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学科培训为手段,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特别注重在优秀中青年教师中培育省部级、省厅级、市级、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造就引领学科方向的有学术水平、有学术地位、有学术远见、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形成可以支撑经管学科持续快速发展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将有计划地引进学科专业急需的博士、教授,并送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资助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访问学习,以提高青年教师学历水平、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到2020年,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3以上,从而建设一支科研和教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梯队。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要立足于高起点,选题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紧跟学科前沿,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措施,确保研究领域的相对集中以形成合力,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和现有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重点资助专任教师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一批高水平学术专著,争取在国家级课题立项上有重大突破。
(三)教学研究
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建设,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力争使专任教师每年都有教学研究方面的任务。课程建设在目前的基础上,精品课程建设有所突破,力争建设3-5门省级精品课程,4-6门校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重点是编写研究生教学用教材,争取出版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
(四)团队建设
以课程负责人、课群负责人、高水平项目负责人为中心,紧紧围绕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企业发展创新问题、社会责任问题、绩效与效率评价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经济统计问题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协同创新,强化教学团队、教授团队、博士团队、硕士生导师团队、学科前沿团队、实践经验团队、对外服务团队的建设,注重教授、博士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作用与示范作用。
总之,2012-2020年期间,经管与学院将把握学科前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联动、互动,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和现有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五大工程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建设重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成效,为建设四川理工大学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蜀酒文脉...[03-25]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03-24]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邛酒发展工...[03-05]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德阳酒业协...[01-09]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01-09]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第四届大美...[12-28]
- 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召开2024年度下半...[12-13]
- 川酒成都产区 打造中国酒类价值新高地[12-12]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四...[11-28]
- 中心主任杨柳研究员应邀出席大邑县第五...[11-20]